張蘭普 秉承“教育救國”宗旨和“理以強國”理念的張伯苓校長,在創立南開大學伊始,即在理科設置化學門,招收青年才俊來南開大學任教與接受教育,張克忠即是其中之一。 張克忠,字子丹,1903年1月生於天津,1919年南開中學畢業,於1921年9月考入南開大學理學院學習化學。他1922年春轉赴美國留學,192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博士畢業(1928年1月取得博士學位),隨即返國任教於南開大學,直至1952年院系調整,隨南開大學工學院一同調至天津大學。其間曾兼任永利化學工業公司技師、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化工系主任、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及資源委員會昆明化工廠廠長等職。 張克忠自1927年8月任南開大學化學教授、擔任化學工程系主任始,陸續開設了定性分析與實驗、定量分析與實驗、工業化學、工業化學與實驗、大學化學與實驗等諸多課程。為適應南開大學“土貨化”的辦學方針,他於1932年在南開大學創辦應用化學研究所,堅持教學與科研並重、研究與生產並重。在引進國外最新化工理論的同時,注意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,推進南開大學化工學科教育的規範化與系統化。他於1936年推出《無機化學工業》(與蘇元複合作)和《有機化學工業》(與趙鏞聲合作)兩部教材,由商務印書館分別於當年1月和11月出版發行。 兩部教材分別以19章(無機)和20章(有機)的篇幅,遍述當時化學工業中涉及的問題。張克忠在《無機化學工業》一書《序言》中,闡明該書的編寫原則與宗旨,謂“純粹科學本無國界區域之別,自可悉遵他人成法施教,但應用科學則不然;必須因地制宜,以求達其應用之目的。蓋事業之適於彼者,未適於此;利於此者,未必利於彼。今以化學工業而言,若國情不同,原料之分佈,人工之貴賤,動力之供給,市場之遠近,地位之適否,均能直接影響事業之成敗,而設計者,尤宜引為先決條件,而後始能籌劃一切。”“故工業化學施教之方法及材料,亦不能盡以歐美成法為準繩。是以本書之所取材,偏重於原理原則之討論,而以現代之製造方法及機械運用為闡明原理之實例,俾學者能瞭解製造及工作原委,不致膠柱刻舟,徒知墨守歐美成法,而不能通權達變。” 由於該書兼具理論先進性與學術實用性,一經出版,即受到當時教育界的歡迎,從兩冊書分別在初版後的四個月再次加印,可見一斑。即使在抗戰期間,仍能見到其印行的版本。直至1951年,該書已是第7次印刷,仍被高校化工學科在教學中使用。 |